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地理标志——于都河
于都是西汉古县,万里长征起点。县由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县,因以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更名为“于都”。建县时幅员辽阔,所辖地域含现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安远和寻鸟诸县,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之称。
于都河是于都县的母亲河,当时河面宽600多米,水流深湍,大部队要过河就只有架设浮桥。为了保证红军顺利渡河,于都人民无私奉献,大力支援红军。当时沿河所有的民船全部都停运,共调集了800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作架设浮桥,有的用作摆渡。为了保证红军渡河,又隐蔽红军的战略转移意图,架 设浮桥都在傍晚五时后进行,红军渡河后,要在次日凌晨六时前把浮桥拆除,傍晚五时后又要重新架桥。据统计在于都县60华里的河段上的架桥点共架设了浮桥15次。
中央红军从以下8个主要渡口渡河:
于都县城东门渡口。1934年10月17日傍晚开始,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中央政府机关在这个渡口踏上浮桥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
于都梓山山峰坝渡口。1934年10月17日傍晚开始,左路前锋红一军团在这个渡口至花桥河段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
于都县城南门渡口。1934年10月17日傍晚开始,右路前锋红三军团在这个渡口至步前冈河段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
于都县城西门塔脚下渡口。1934年10月17日傍晚开始,右路前锋红三军团及红八军团部分队伍在这个渡口至步前冈河段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
于都罗坳孟口渡口。1934年10月18日傍晚开始,右路后卫红八军团在于都河孟口至三门滩间河段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
于都靖石乡渔翁埠渡口。1934年10月18日傍晚开始,左路后卫红九军团在这个渡口夜渡贡水(于都河),出发长征。
于都县罗坳鲤鱼渡口。1934年10月20日傍晚,总后卫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在于都县城至这个渡口间河段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
于都县罗坳石尾渡口。1934年10月20日傍晚,总后卫红五军团十三师在于都县城至这个渡口间河段夜渡于都河,出发长征。
1934年10月17日晚至20日晚,中央第一、第二野战纵队和红军野战军各军团,先后渡过于都河,踏上了战略转移漫漫征途。
摘自:于都资讯 2020-09-14 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