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
冯鲜
2023年5月15日
最近,按照学校党委主题教育方案和人文党支部理论学习计划,我自学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两个专题重要论述(“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通过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结合实际对标对表,有了几点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如何认识“文化自信”
(一)学习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核心要义
1、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而且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
3、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其中重要一环就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二)中华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1、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能够和。文化属于软实力范畴,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聚合才会构成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然而,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科技是一个国家安全与发展的骨骼,军事是一个国家安全与发展的肌肉,经济是一个国家安全与发展的血液。没有文化软实力,没有灵魂铸就,没有文化滋养,一个国家就容易失去文化认同、失去向心力、凝聚力。
2、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证明,中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纵横捭阖、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铸就了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柱。
3、中华优秀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等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意启发。
4、延续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国存在,就证明了中华传统文化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的强大生命力、包容力和创造力。中华文化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的“和合”的理念、“大同”的境界,“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认同、称赞和相应,与中国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国家越来越多。
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正视和尊重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继承和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铸就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
二、怎样坚定文化自信
简而言之,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铸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定不移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的重要决策部署。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着力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是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的“普世价值观”。
1、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即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精神,凝聚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到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融入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之中,在落实、落小、落细上下功夫。
(二)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神所在。是中国民族的根和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我校实施的2+5模式,正是法治与德育结合,现代教育理论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结合,是凝心铸魂育人育才的重要举措。
(三)继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文化,组织好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重要举措之一,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一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党史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二是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和学科教育全过程;三是我校“三风一文化”建设与“以文化人”活动有机结合,开展“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读书征文活动、“文艺轻骑兵”编导演等文化体育等活动,引领师生员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工作和生活更有精气神。